这个夏天,西塞科学谷“新”潮澎湃:
在湖州工业控制技术研究院,超高温、特高温热泵储能技术中试平台取得新突破:满负荷运行并完成168小时连续测试,特高温热泵中试装置被鉴定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超高温热泵中试装置也经评审认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标志着,在湖州,热泵储能技术产业化更进一步,预计到2030年,可实现年产值数十亿元至百亿元级别的核心技术产业化公司。
在西安交通大学—湖州中子科学实验室,全省首台套硼中子俘获治疗系统(BNCT)“HyBorSys?”医疗器械注册检验报告交付仪式举行,标志着该套BNCT系统在安全性与有效性方面通过国家权威检验,正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
“从0到1”“从1到N”的跨越,在这里持续上演。截至目前,累计引进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23个;集聚各类科研人才464人,其中硕博以上高层次人才占比60%以上,描绘着“西塞山前博士飞”的现代渔歌子场景。
为什么像工业控制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这样的新质生产力“动力源”纷纷选择西塞科学谷?为什么在这里实验室项目能快速向产业链转化?……记者深入探访西塞科学谷,看一看“好风景”里如何孕育“新经济”。
看成长
2022年8月15日,在11名海内外院士的见证下,西塞科学谷开园。而在今年8月初,已入选全国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
作为湖州发展“创谷经济”的“首位谷”和重点打造的“生态+科技+产业”高能级战略科创平台,西塞科学谷目标明确:持续导入高端要素,协同推进产业平台、科创平台、人才平台建设,不断释放驱动力,使之成为引领全省乃至长三角绿色低碳发展的“高能发动机”。
“好风景”里布局“新经济”,西塞科学谷开启征程。
走进西安交通大学—湖州中子科学实验室,科研团队潜心攻关放疗新技术——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目前,动物实验进展顺利,计划年底启动临床试验。“BNCT的‘爆破’范围不到10微米,几乎不损伤正常组织,副作用小。”实验室主任王盛打了个比方,BNCT相当于“特种兵”,先预埋“炸药”,再利用中子照射“远程引爆”。相比X射线治疗等传统放疗手段,成本低,安全性、有效性大幅提升。
如今,实验室已经实现自主研发的加速器中子源、硼药和软件落地。“我们是全球唯一拥有硼中子俘获治疗‘设备—药物—软件’全流程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团队。”王盛说。
何谓“新经济”?从西塞科学谷的入园项目图谱里可见一斑:
北京阿丘科技工业AI机器视觉长三角研发中心项目,源自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是国内率先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工业领域的高科技公司,主要开展机器视觉软件的销售、技术支持及定制化研发,智能相机及特定行业定制视觉系统的研发、生产、组装与销售;
浙大湖州研究院海洋机器人工程研究团队瞄准海洋经济,研发可代替潜水员完成水下观察与搜索的“水面—水下”一体化机器人,以及可吸附在大型船体底部表面,自主定位、自主导航、自主控制清除海洋生物等附着物的无损化智能清洗水下机器人等产品;
……
“以创新项目点燃区域经济的新引擎。”负责园区运营的市产业集团介绍,3年来,围绕新质生产力,坚持聚焦前沿领域,精准锚定创新性强、带动性大的优质项目,书写了无数向“新”而生的故事。
今年3月14日,浙江省首个具身智能产业专业化园区——长三角(湖州)具身智能产业园在西塞科学谷揭牌。这标志着西塞科学谷在前沿科技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也为湖州的科技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看破界
实验室金点子,如何成为产业发展“金钥匙”?答案就在西塞科学谷里。
在湖州工控院,青海光热电站正在运作的画面清晰可见,这座世界上首个高海拔大规模的光热电站,发电量达成率全球第一。这是该院的转化成果之一。
湖州工控院是西塞科学谷引入的第一家全国重点实验室。瞄准新能源、化工、钢铁及核电等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和产业重大需求,该院与龙头企业深度绑定——推进与中广核、中国钢研等央企单位的战略合作,携手浙江鸿盛等行业领军及科技强企,设立联合研发中心。
企业“出题”,研究院“答题”,带动产学研珠联璧合。
短短3年,湖州工控院硕果累累:研发出智慧边缘网关,具有集中开发底层终端设备的采集存储控制功能,已投入市场;开发工艺孪生仿真模拟软件,在全球最大的单体乙烯生产基地浙江石化1#和3#乙烯装置成功示范应用;研发国内首套自主可控、一站式、低码量、灵活性部署的实时优化平台软件……
当创新链遇见产业链,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锦上添花。
去年10月,西塞科学谷赋能服务中心成立,湖州银行、北京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等首批7家服务机构入驻赋能服务中心,涵盖金融、法律、政策申报、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科研项目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服务赋能是‘加速器’。”市产业集团下属科技集团副总经理孙敏华介绍,将搭建服务、成长、提升三级孵化体系,为新兴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科技红娘”,牵线搭桥忙不停。今年以来,引入“科学咖啡馆”特色IP,创新设立“资本轻松谈”“科技讲堂”“创+人才集市”“创业合伙人计划”四大特色服务品牌,建立“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创新联合体,通过链接科创平台、完善服务体系、整合校企资源等举措,从项目孵化、成长到成熟,提供全方位支持,助推科技成果转化与企业创新发展双向赋能。
自然环境好、创新生态优,成了入驻项目的统一评价。
“科学谷新潮澎湃,适合沉下心来搞研究。”考察过多个城市和科创园区后,澜途生物可持续营养研发中心项目于今年6月签约落地西塞科学谷,计划于本月团队入驻。公司创始人冯宇驰对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看共生
2023年7月,我市召开西塞科学谷建设推进动员大会,明确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出形象,五年成样板”的要求,努力把西塞科学谷打造成为长三角科技创新的策源地、科创人才的集聚地、“两山”转化的样板地、产(科)城融合的标杆地和品质人居的典范地。
3年来,这座“最美创谷”把实验室搬进绿水青山,把咖啡馆变成科学灵感诞生的“摇篮”,把赋能服务中心打造成创业者的“加油站”,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蜕变。
从产城融合到城谷共生,如何把澎湃的创新热潮转变为科创教育的星星之火,让城市永葆创新活力?西塞科学谷从研学实践教育入手。
以“AI在浙江——寻找身边的人工智能”为主题的2025年全国科普月浙江(杭州)主场活动近日在浙江开放大学启幕,现场精选了111条浙江省“Citywalk”科普研学路线作推荐。西塞科学谷凭借独特的科技魅力和丰富的研学资源榜上有名。
观看无人机演绎《星际之旅》;亲手操作宇树机器狗参与“踩气球竞技赛”;动手进行机器人DIY科学小实验……在西塞科学谷,一场场融合科技、趣味与启发的“未来探索之旅”,让学员沉浸式感知人工智能发展前沿,在趣味实践中理解AI底层逻辑,通过与科技工作者的对话,挖掘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助力职业生涯规划。
“我长大后想当一名设计机器人的工程师,设计出能进入各种灾害现场的机器人,既能更好更多地救人,又能避免消防员等的牺牲。”参加研学活动后,小学员陈昊天有了自己的规划。
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已累计接待中小学生500余人,并与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湖州市科技馆、浙大湖州研究院等联动,加快了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专业化、市场化的进程。通过引入前沿科技资源与创新教育理念,优化研学课程体系,拓展多元化研学课题与活动形式,吸引了更多省内外研学团队参与。“希望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一颗创新种子,发芽成长。”市科技集团科技运营公司副总经理施淼苗说。
如今,走进西塞科学谷,实验室里,科研人员勇于探索,突破多项关键核心技术;试验场里,设计师们紧盯操作屏,时刻调整设计参数;绿水青山间,孩子们探索科技的奥秘,点燃科创的星星之火。